您当前的位置:

新华社、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专题调研采访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巴彦淖尔市财政局 http://czj.bynr.gov.cn 2017-03-06

    

    228~31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组织新华社、经济日报、央视新闻频道、第一财经等8家中央媒体来我市,就中低产田改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农牧业产业化等工作进行调研采访。

  国家农业开发办工作人员和媒体记者们利用两天时间,深入田间地头、养殖合作社、肉羊屠宰加工企业调研采访,并与农民、当地机关干部和企业经营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在前旗新安镇树林子、红光村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村支书罗玉龙站在大片平整的耕地前,自豪地向记者们介绍农业综合开发后带来的变化——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种地更方便,是一项真正让农民满意的民生工程。

  两天的调研采访,国家农业开发办的工作人员和媒体记者们带着丰富翔实的调研采访资料结束了此次行程。大家纷纷表示,这一次的基层调研采访收获很大、感触很深,回去以后他们将认真总结整理,让巴彦淖尔取得的成绩和好的经验做法能被更多地方学习借鉴。

  十年巨变

  ——中央媒体记者走进田间地头看变化

  20073月,在全国人大十届五次会议上,作为十届人大以来内蒙古代表团唯一的全团建议,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被全国人大列为200710个方面的重点建议之一,由财政部负责牵头办理,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具体承办。

  2008130日,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首次采取了一次性批复10年连续实施的方式,正式批准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即2008年至2017年,计划改造内蒙古河套灌区中低产田500万亩,每年改造50万亩。

  转眼间,十年即将过去,这份厚重的民生大礼究竟能不能让广大群众满意?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带领新华社、经济日报、央视新闻频道、第一财经等8家中央媒体深入我市实地调研采访,广泛听取了项目区群众的心声。

  每到一处,面对记者们的采访,项目区的群众们都争着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切身感受。五原县隆兴昌镇义丰村村民杨存喜说:中低产田改造前我们村地块有大有小、有渠没路,村民之间因为浇地经常闹矛盾。过去我们一家30多亩地被分为十几片,改造后集中在4大片,一些大型机械能进去作业了,种地省事多啦!虽然因为方言的原因,村民们与记者沟通起来有些不便,但大家还是感受到广大群众发自内心对这项民生工程的认可。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作为这项建议的承办单位,对于项目建设的成效如何,也是他们此次调研最关心的问题。经过两天的实地调研,大家纷纷表示,项目建设效果超过了预期设想。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调研员何冰说:“9年来,巴彦淖尔市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抓得很紧,项目实施也很扎实,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可以说真正把这项民生工程落到了实处。通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使巴彦淖尔近一半的耕地得到了改造,土地质量得到了提升,也为下一步农牧业规模化发展和农牧业科学技术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农牧业大市,相信巴彦淖尔今后在发展现代农牧业方面大有可为。
巴彦淖尔市财政局党政机关标识 蒙企通小程序二维码

新华社、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专题调研采访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2017-03-06 09:19 来源:

    

    228~31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组织新华社、经济日报、央视新闻频道、第一财经等8家中央媒体来我市,就中低产田改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农牧业产业化等工作进行调研采访。

  国家农业开发办工作人员和媒体记者们利用两天时间,深入田间地头、养殖合作社、肉羊屠宰加工企业调研采访,并与农民、当地机关干部和企业经营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在前旗新安镇树林子、红光村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村支书罗玉龙站在大片平整的耕地前,自豪地向记者们介绍农业综合开发后带来的变化——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种地更方便,是一项真正让农民满意的民生工程。

  两天的调研采访,国家农业开发办的工作人员和媒体记者们带着丰富翔实的调研采访资料结束了此次行程。大家纷纷表示,这一次的基层调研采访收获很大、感触很深,回去以后他们将认真总结整理,让巴彦淖尔取得的成绩和好的经验做法能被更多地方学习借鉴。

  十年巨变

  ——中央媒体记者走进田间地头看变化

  20073月,在全国人大十届五次会议上,作为十届人大以来内蒙古代表团唯一的全团建议,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被全国人大列为200710个方面的重点建议之一,由财政部负责牵头办理,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具体承办。

  2008130日,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首次采取了一次性批复10年连续实施的方式,正式批准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即2008年至2017年,计划改造内蒙古河套灌区中低产田500万亩,每年改造50万亩。

  转眼间,十年即将过去,这份厚重的民生大礼究竟能不能让广大群众满意?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带领新华社、经济日报、央视新闻频道、第一财经等8家中央媒体深入我市实地调研采访,广泛听取了项目区群众的心声。

  每到一处,面对记者们的采访,项目区的群众们都争着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切身感受。五原县隆兴昌镇义丰村村民杨存喜说:中低产田改造前我们村地块有大有小、有渠没路,村民之间因为浇地经常闹矛盾。过去我们一家30多亩地被分为十几片,改造后集中在4大片,一些大型机械能进去作业了,种地省事多啦!虽然因为方言的原因,村民们与记者沟通起来有些不便,但大家还是感受到广大群众发自内心对这项民生工程的认可。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作为这项建议的承办单位,对于项目建设的成效如何,也是他们此次调研最关心的问题。经过两天的实地调研,大家纷纷表示,项目建设效果超过了预期设想。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调研员何冰说:“9年来,巴彦淖尔市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抓得很紧,项目实施也很扎实,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可以说真正把这项民生工程落到了实处。通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使巴彦淖尔近一半的耕地得到了改造,土地质量得到了提升,也为下一步农牧业规模化发展和农牧业科学技术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农牧业大市,相信巴彦淖尔今后在发展现代农牧业方面大有可为。